中医湿疹多由湿热蕴结、脾虚湿盛、血虚风燥、情志失调、外感风邪等因素引起。
1、湿热蕴结:
长期饮食辛辣肥甘或居住潮湿环境会导致湿热内生,湿热郁于肌肤则发为湿疹。表现为皮肤潮红、丘疹密集、渗液黏稠。治疗需清热利湿,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配合金银花、土茯苓等外洗。
2、脾虚湿盛:
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时,水湿停聚成邪,泛溢肌表形成湿疹。常见食欲不振、大便溏稀伴皮肤水疱渗液。需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可辅以山药、薏苡仁食疗。
3、血虚风燥:
久病或失血导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而干燥脱屑,虚风内动则瘙痒剧烈。皮损多呈苔藓样变,夜间痒甚。宜养血润燥,当归饮子加减,配合芝麻油外涂保湿。
4、情志失调:
长期焦虑抑郁会造成肝气郁结,气滞则湿瘀互结,诱发或加重湿疹。常见情绪波动后皮损发作,伴胁胀胸闷。需疏肝解郁,逍遥散为主方,配合合欢皮、玫瑰花代茶饮。
5、外感风邪:
气候骤变时风邪侵袭肌表,与内湿相搏发为湿疹。多急性起病,皮疹游走不定。治疗应祛风除湿,消风散加减,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
湿疹患者日常需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热水烫洗。饮食宜清淡,少食海鲜、牛羊肉等发物,适量食用绿豆、冬瓜等利湿食材。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平稳,瘙痒剧烈时可轻拍代替抓挠。急性期渗液多者可用马齿苋煎汤冷敷,慢性干燥者涂抹核桃油润肤。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激素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