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肛门蛲虫可通过观察肛周异常、夜间哭闹加剧、粪便虫体、皮肤抓痕及食欲下降等方式发现。蛲虫感染主要由虫卵经口摄入引起,表现为肛门瘙痒、睡眠不安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确诊。
1、肛周异常家长可在婴儿入睡后1-3小时检查肛周皮肤,蛲虫雌虫夜间会爬至肛门外产卵,肉眼可见白色线状虫体。使用手电筒照射或透明胶带粘贴肛周后送检可提高检出率。若发现虫体活动或胶带检出虫卵,需立即就医进行粪便检查确诊。
2、夜间哭闹蛲虫引起的肛门瘙痒在夜间尤为明显,婴儿可能频繁惊醒、哭闹不安或反复摩擦臀部。这种症状持续3天以上且无其他发热等感染表现时,家长应优先考虑蛲虫感染可能,需记录症状发作时间规律供医生参考。
3、粪便虫体检查婴儿尿布或粪便时,可能发现长约5-10毫米的白色线状活虫。蛲虫成虫寿命约2个月,死亡虫体会随粪便排出但不易辨认。家长收集可疑虫体置于生理盐水中送检,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征性虫卵即可确诊。
4、皮肤抓痕婴儿因瘙痒抓挠可能导致肛周皮肤充血、脱屑或继发感染。家长需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可用温水清洗后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若出现局部红肿、渗液等细菌感染征象,需就医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
5、食欲下降长期蛲虫感染可能引起婴儿营养吸收障碍,表现为进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这与虫体消耗宿主营养及肠道功能紊乱有关。确诊后除驱虫治疗外,家长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帮助恢复肠道健康。
预防蛲虫感染需加强婴儿衣物床品高温消毒,家庭成员同步治疗避免交叉感染。治疗期间每日更换内衣裤并用沸水烫洗,婴儿指甲需剪短以防抓挠传播虫卵。常用驱虫药物包括阿苯达唑颗粒、甲苯咪唑混悬液等,均需严格遵医嘱按疗程使用,避免自行中断导致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