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后需严格护理,重点是预防感染、监测生命体征和促进康复。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伤口愈合情况,警惕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和
癫痫发作等并发症。
1、预防感染。开颅手术创伤大,感染风险较高,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和万古霉素等,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同时,注意保持病房环境清洁,限制探视人数。
2、监测生命体征。术后24-72小时是危险期,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血压波动可能提示颅内出血,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应及时处理。颅内压监测仪可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必要时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
3、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可能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症状,需及早进行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如电刺激、磁刺激可促进神经再生,作业治疗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言语训练可改善语言功能。同时,可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神经节苷脂等。
4、饮食调理。术后早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普食。建议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如鸡蛋、鱼肉、瘦肉等,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限制钠盐摄入以预防脑水肿。
5、心理疏导。开颅手术创伤大,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应给予情感支持,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缓解焦虑,正念冥想可改善情绪,支持性心理治疗可增强康复信心。
开颅手术后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术后管理、精心的护理和积极的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满意的恢复效果。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坚持康复训练,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全面康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