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可通过视力模糊、眩光敏感、颜色感知减退、单眼复视、晶状体混浊等症状判断。白内障可能与年龄增长、眼部外伤、糖尿病、长期紫外线暴露、遗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视物模糊、夜间视力下降等症状。
1、视力模糊白内障患者早期常出现渐进性视力模糊,表现为视物不清或阅读困难。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光线散射,影响视网膜成像清晰度。若因年龄相关因素引起,可通过定期眼科检查监测进展。若由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导致,需控制血糖并遵医嘱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等药物延缓发展。
2、眩光敏感患者对强光或夜间车灯出现明显畏光反应,源于混浊晶状体引起光线不规则折射。长期紫外线暴露者需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合并青光眼等并发症时可使用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治疗。户外工作者应避免正午阳光直射,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
3、颜色感知减退晶状体黄褐色改变会导致颜色辨识度下降,尤其难以区分蓝色和紫色色调。遗传性白内障患者可能伴随先天性色觉异常,需通过色盲图谱检测评估。核性白内障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苄达赖氨酸滴眼液,严重者需考虑超声乳化手术。
4、单眼复视单侧视野出现重影现象提示晶状体不均匀混浊,常见于外伤性白内障。眼部受外力撞击后需及时排查晶状体脱位,可能需联合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皮质性白内障发展期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晶状体囊膜破裂。
5、晶状体混浊通过裂隙灯检查可见晶状体皮质、核或囊膜下出现灰白色混浊,此为确诊依据。后囊下白内障常见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调整用药方案并监测眼压。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可选择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需避免揉眼和过度用眼。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每半年监测眼底变化。日常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增加深色蔬菜水果摄入以补充叶黄素。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阅读时保持充足光照。若出现突发视力下降或眼痛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使用眼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