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的疾病,常见原因包括营养缺乏、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主要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类型。
1、营养缺乏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于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引起。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饮食不均衡、素食者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容易缺乏铁元素。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同时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2、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如肾病、肝病、癌症等可能导致贫血。这些疾病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或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肾病患者可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症患者需结合化疗或放疗改善贫血症状。
3、遗传因素
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性贫血是常见的遗传性贫血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因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镰状细胞性贫血则因红细胞形态异常而影响功能。基因检测可帮助确诊,治疗包括输血、骨髓移植等。
4、病理因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贫血类型,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病因可能与药物、辐射、病毒感染有关。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5、外伤或失血
急性失血如外伤、手术或消化道出血可导致贫血。大量失血会直接减少红细胞数量,需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同时治疗出血原因,如手术止血或药物治疗消化道溃疡。
贫血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病因制定方案。营养性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和补充剂改善,慢性疾病相关贫血需治疗原发病,遗传性贫血需长期管理,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输血或手术干预。定期体检、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是预防贫血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