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避孕药后怀孕可能由药物使用不当、药物相互作用、个体差异、排卵异常、避孕失败等原因引起。
1、药物使用不当:
避孕药需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定时定量服用。漏服、延迟服用超过12小时、服药后2小时内呕吐或腹泻等情况均可能降低药效。短效避孕药一旦漏服需立即补服并采取额外避孕措施。
2、药物相互作用:
部分抗生素、抗癫痫药、抗结核药及中草药可能加速避孕药代谢。利福平、苯妥英钠等肝酶诱导剂会降低血药浓度。圣约翰草等草本补充剂也会影响避孕效果,联合用药时应咨询
3、个体差异:
体重指数超过30可能减弱避孕药效果。胃肠道吸收功能异常者药物生物利用度下降。遗传因素导致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也会影响药效,这类人群需考虑更换避孕方式。
4、排卵异常:
紧急避孕药仅对当次排卵有效,若用药后再次排卵可能受孕。短效避孕药抑制排卵效果与用药周期相关,停药期间可能出现突破性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患者排卵规律性差。
5、避孕失败:
即使规范用药仍有0.3%-9%的失败率。药物储存不当受潮变质、过期使用会失效。部分厂家药品工艺缺陷可能导致剂量不足,需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建议立即进行早孕检测确认妊娠状态。若需继续妊娠应停用避孕药并加强产检,避孕药成分一般不会致畸但可能影响胚胎着床。计划外妊娠者可考虑药物流产或人工终止,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方案。日常应注意记录月经周期,采用避孕套等双重防护措施,体重超标者建议改用宫内节育器等长效避孕方式。出现异常出血或严重腹痛需及时就医排除宫外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