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出现类似烫伤样病变可通过局部护理、抗感染治疗、镇痛处理、促进修复及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常见原因包括接触性皮炎、感染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水疱病、药物过敏反应及物理性损伤。
1、局部护理:
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患处15-2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避免搔抓或刺破水疱,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创面。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清洁时选用pH5.5弱酸性沐浴露。局部可涂抹含氧化锌的防护性药膏形成保护膜。
2、抗感染治疗:
继发细菌感染时表现为红肿渗液加重,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真菌感染需联用酮康唑乳膏,病毒感染可选用阿昔洛韦乳膏。严重感染需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期间定期消毒换药,观察分泌物性状变化。
3、镇痛处理:
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灼痛感。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冷敷可减轻神经末梢敏感度,每日3-4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注意防止冻伤。
4、促进修复:
表皮缺损处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加速愈合,深部损伤需使用藻酸盐敷料保持湿润环境。口服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胶原合成,避免日光直射导致色素沉着。愈合期瘙痒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禁止强行剥离痂皮。
5、病因治疗:
接触性皮炎需排查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需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过敏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光线性皮炎需严格防晒。化学灼伤需中和处理,热力损伤按烧伤分级治疗。
日常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洗涤剂等刺激性物质。饮食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蛋奶,补充维生素A、E促进黏膜修复。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撕裂,瘙痒明显时可轻拍代替抓挠。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或皮损扩散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及免疫低下者需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创面愈合后注意防晒并使用医用硅酮制剂预防瘢痕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