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上出现肉疙瘩可能由牙龈增生、根尖周脓肿、牙龈瘤、口腔溃疡或牙周囊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口腔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
1、牙龈增生:
长期佩戴不良修复体或服用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刺激牙龈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质地较韧的粉红色肿块。轻度增生可通过去除刺激因素改善,严重者需手术切除。
2、根尖周脓肿:
龋齿或牙髓炎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根尖区化脓感染,脓液穿透骨膜后在牙龈形成半球形隆起,常伴随跳痛感。需进行根管治疗配合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切开引流。
3、牙龈瘤:
妊娠期激素变化或局部慢性刺激可能诱发血管性牙龈瘤,表现为紫红色易出血的肿物。妊娠期患者分娩后多自行消退,持续存在者需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4、口腔溃疡:
创伤性溃疡或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可能表现为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的圆形糜烂,周围伴有炎性增生。可使用含利多卡因的局部止痛凝胶,配合维生素B族促进愈合。
5、牙周囊肿:
牙周膜残余上皮增生可形成内含淡黄色液体的囊性肿物,触诊有波动感。小型囊肿可能自行吸收,较大囊肿需手术摘除并处理受累牙根。
日常应注意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患处,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刺激病变区域。建议每日用生理盐水含漱3-4次,保持口腔酸碱平衡。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有助于增强牙龈抵抗力,若肿物持续增大超过两周或伴随明显疼痛、出血,需及时进行口腔全景片等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