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儿童发热需根据体温高低、伴随症状及精神状态分情况处理,主要分为低热观察护理、中热物理降温、高热药物干预、反复发热就医排查及特殊症状紧急处理五种情况。
1、低热观察:
体温37.3-38℃时优先居家观察。保持室温24-26℃,每日饮水量达800-1000毫升,选择米粥、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每2小时监测体温,若持续24小时未退或出现拒食、嗜睡需就诊。
2、中热降温:
体温38.1-38.9℃需积极物理降温。使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禁止酒精擦浴。可配合退热贴敷额头,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伴随手脚冰凉提示体温上升期,需搓热四肢末梢。
3、高热用药:
体温超过39℃或伴有明显不适时需药物干预。儿童专用退热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两次用药需间隔4-6小时。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4、反复发热:
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24小时内反复升至39℃以上,可能提示细菌感染。需就医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排除中耳炎、肺炎等疾病。若伴随皮疹、淋巴结肿大需排查川崎病等特殊病症。
5、急症识别:
出现抽搐、持续呕吐、呼吸急促或意识模糊时立即急诊。发热伴颈部僵硬需排除脑膜炎,皮肤瘀斑警惕脓毒血症。惊厥发作时应侧卧防窒息,记录发作时长及表现供医生参考。
发热期间建议保持清淡饮食,可食用冬瓜排骨汤、百合银耳羹等滋阴食材。居室每日通风2次,避免穿盖过厚影响散热。恢复期可进行抚触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体温正常48小时后再逐步恢复户外活动。注意观察排尿量及颜色,出现茶色尿或尿量减少需警惕脱水。退热后若出现手脚脱皮需排查猩红热等链球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