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骨质疏松可通过补钙改善骨密度下降,但需结合维生素D补充、抗骨吸收药物、运动干预及预防跌倒等综合措施。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钙摄入不足、激素水平变化、骨代谢失衡、慢性疾病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1、钙摄入不足:
老年人日常饮食中乳制品、豆制品摄入减少,导致钙吸收量低于骨代谢需求。建议每日通过牛奶、奶酪、黑芝麻等食物补充800-1200毫克钙,同时需注意菠菜、浓茶等含草酸食物会抑制钙吸收。
2、维生素D缺乏:
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随年龄增长下降,影响肠道对钙质的吸收效率。每周2-3次日光浴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骨化三醇等维生素D制剂。
3、雌激素水平降低: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锐减会加速破骨细胞活性,此时单纯补钙效果有限。需配合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或雷洛昔芬等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
4、继发性骨质疏松:
糖尿病、甲亢等慢性疾病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骨代谢异常。这类患者需先控制原发病,补钙同时需监测血钙、尿钙水平避免结石风险。
5、运动刺激不足:
负重运动可通过力学刺激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推荐每周3次快走、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配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对骨骼的保护作用。
除规范用药外,建议老年人每日保证500毫升牛奶或等量酸奶,适量食用虾皮、紫菜等富钙食材。避免吸烟酗酒,居家环境需减少地毯、门槛等跌倒隐患,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冬季注意防滑鞋具选择,雨天尽量减少外出以防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