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脚踝骨折肿胀是由于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和炎症反应导致的。骨折后,血液和组织液渗出到周围组织,引起肿胀和疼痛。治疗包括冷敷、抬高患肢、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1、骨折后组织损伤
脚踝骨折时,骨骼断裂会直接损伤周围的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和血管。这种损伤会导致局部出血和炎症反应,血液和组织液渗出到周围组织中,形成肿胀。肿胀的程度与骨折的严重性和损伤范围有关。
2、血管破裂和炎症反应
骨折时,血管可能破裂,血液流入周围组织,形成血肿。同时,身体会启动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肿胀。炎症反应是身体修复损伤的自然过程,但过度的肿胀会影响血液循环和愈合。
3、治疗方法
- 冷敷:在骨折初期,冷敷可以有效减少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持续24-48小时。
- 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少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医生可能会开具消肿药物或局部外用药膏。
-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脚踝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脚踝骨折肿胀是骨折后常见的症状,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肿胀和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伴有剧烈疼痛,应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