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可通过推拿手法缓解,常用手法有补脾经、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等。
1、补脾经: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增强消化功能。操作时用拇指螺纹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频率约每分钟200次。该手法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腹泻,可配合其他手法增强效果。推拿时注意力度均匀柔和,避免损伤皮肤。
2、摩腹:
摩腹能调理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以手掌面附着于腹部,顺时针方向环形移动约5分钟。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力度以皮肤微热为度。急性腹泻可配合逆时针摩腹,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注意饭后1小时内不宜操作。
3、揉脐:
揉脐能温中散寒,缓解腹痛腹泻。用中指指腹按于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动3-5分钟。操作时力度要渗透至皮下组织,但不可用力过猛。该手法对受凉引起的腹泻效果显著,可配合艾灸增强温补效果。皮肤破损或发热患儿慎用。
4、推上七节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调节肠道功能。用拇指桡侧从尾骨端向上直推至第四腰椎,反复操作100-300次。推拿时需保持手法连贯,力度适中。该手法对脾肾阳虚型腹泻效果较好,但脊椎畸形患儿禁用。操作后可配合局部热敷。
5、揉龟尾:
揉龟尾能固肠止泻,调节大肠功能。用拇指端按揉尾骨端凹陷处3-5分钟。手法要求轻柔持久,以局部微红为度。该手法适用于各种类型腹泻,尤其对久泻不愈者效果明显。操作时注意避开肛门区域,保持清洁卫生。
小儿腹泻期间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量食用焦米汤、苹果泥等收敛性食物。推拿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每日1-2次,3-5天为一疗程。若腹泻伴有发热、呕吐、精神萎靡或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平时可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增强脾胃功能,预防腹泻发生。推拿后适当补充温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红臀发生。
耳石症手法复位后仍头晕可通过药物辅助、前庭康复训练、体位调整、心理疏导及排查其他病因等方式改善。持续头晕可能与残余耳石未完全复位、前庭功能未恢复、复位操作不当、合并其他眩晕疾病或心理因素有关。
1、药物辅助:
部分患者复位后需短期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或抗眩晕药物如倍他司汀。严重者可考虑前庭抑制剂如地芬尼多,但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用药周期,避免掩盖症状延误治疗。
2、前庭康复训练:
针对残余头晕可进行Brandt-Daroff训练,通过重复诱发眩晕促进中枢代偿。具体方法为坐位快速侧卧至诱发头晕体位,保持30秒后缓慢坐起,每日3组每组5次,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3、体位调整:
复位后48小时内睡眠时垫高床头30度,避免患侧卧位。日常减少突然低头、仰头等头部大幅度动作,起床时遵循"坐起30秒-站立30秒-行走"的缓冲原则。
4、心理疏导:
长期头晕易引发焦虑等情绪障碍,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对眩晕的灾难化认知。建议记录眩晕日记区分真实发作与焦虑诱发的不适感,必要时联合心理科干预。
5、病因排查:
需排除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等共病可能。若复位1周后仍持续眩晕,应复查眼震视图或视频头脉冲试验,必要时行颅脑MRI排除中枢性病变。
复位后建议保持每日适度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旋转类运动。饮食注意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适量补充维生素D。睡眠时使用记忆枕维持颈椎自然曲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睡姿。若头晕伴随剧烈呕吐、意识障碍或肢体无力等警示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