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可能会导致便血。肠炎引起的便血通常与炎症损伤肠黏膜有关,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也可能由急性感染性肠炎导致。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血液多与粪便混合,伴随腹痛、里急后重感。炎症反复发作会导致结肠黏膜糜烂溃疡,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轻度出血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严重时可出现鲜红色血便。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必要时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克罗恩病引起的便血多伴有腹泻、体重下降,出血量相对较少但持续时间长。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肠末端和结肠为主,深部溃疡穿透肠壁时可能引发大出血。需通过肠镜确诊,治疗常用布地奈德胶囊、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控制炎症活动期症状。
急性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肠炎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血便,多伴随发热、腹痛及里急后重。病原体侵袭肠黏膜导致局部充血水肿,严重时形成溃疡出血。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或病原学检查,治疗需针对性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
缺血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突发腹痛后排出暗红色血便,因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导致肠黏膜坏死。轻症可通过禁食、补液改善循环,重症需血管介入或手术切除坏死肠段。伪膜性肠炎多与滥用抗生素相关,表现为水样便中混有血丝,需停用相关抗生素并口服万古霉素胶囊。
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或变质食物。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恢复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若出现持续便血、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或伴随高热、剧烈腹痛,须立即就医进行肠镜及实验室检查。长期反复便血患者建议定期复查结肠镜,监测肠道病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