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与自闭症属于同一类神经发育疾病,自闭症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旧称,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诊断分类的演变与症状涵盖范围。
1、诊断标准:
自闭症在2013年前作为独立诊断类别存在,核心特征为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和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则采用更广泛的诊断标准,将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期瓦解性障碍等亚型统一归类,依据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
2、症状范围:
传统自闭症诊断强调典型三联征,而孤独症谱系障碍涵盖从轻度社交困难到重度功能障碍的连续谱系。高功能个体可能仅表现特定领域的障碍,如社交沟通困难或感觉敏感,不再需要满足全部核心症状标准。
3、严重程度:
孤独症谱系障碍采用三级严重程度分级系统,根据社会沟通受限程度和重复行为表现进行划分。一级需少量支持,二级需实质性支持,三级需非常大量支持,这种分类能更准确反映个体差异。
4、共病情况:
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更关注共病问题的识别,约70%患者伴随注意力缺陷、焦虑或癫痫等并发症。旧版自闭症诊断标准对共病情况的评估要求相对简单,可能影响全面干预方案的制定。
5、干预理念:
基于谱系概念的新诊断体系推动了个体化干预发展,不再单一强调行为矫正,而是整合社交训练、感觉统合治疗和适应性技能培养。早期诊断年龄也从3岁提前至18个月,显著提升干预效果。
日常护理需注重结构化生活安排与视觉提示系统应用,建议每天保持规律运动如游泳或平衡训练,饮食方面优先选择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家庭成员应参加专业培训掌握沟通技巧,避免过度刺激环境,定期评估患者适应能力变化。对于伴随睡眠障碍的个体,可建立固定睡前程序配合重力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