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出现小红点可能由蚊虫叮咬、过敏反应、毛囊炎、血管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原因引起。
1、蚊虫叮咬:
夏季蚊虫活跃时,皮肤暴露部位易被叮咬形成红色丘疹,常伴瘙痒。被叮咬后可局部冷敷缓解症状,避免抓挠防止感染。若出现大面积红肿或发热需就医排除虫媒传染病。
2、过敏反应:
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或进食海鲜等致敏食物后,机体释放组胺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形成风团样红疹。需远离过敏源,严重时可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3、毛囊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发红色脓疱,常见于多汗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挤压,细菌性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
4、血管痣:
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表现为针尖至米粒大的鲜红斑点,按压褪色。樱桃状血管痣常见于中老年人躯干部,通常无需治疗,若短期内增多需排查肝脏疾病。
5、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可能出现针尖样出血点,压之不褪色。需完善血常规检查,排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日常应注意观察红点变化情况,记录是否伴随瘙痒、疼痛等症状。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韧性。若红点持续增多、融合成片或伴随牙龈出血等异常表现,应及时至血液科或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