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扩散后可通过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姑息治疗、临床试验等方式治疗。癌症扩散通常由肿瘤细胞侵袭淋巴系统、血液循环转移、局部浸润、免疫逃逸、基因突变等原因引起。
1、全身化疗全身化疗是使用化学药物通过血液循环杀灭全身癌细胞的方法。常用药物包括紫杉醇注射液、顺铂注射液、卡培他滨片等。紫杉醇通过干扰微管功能抑制癌细胞分裂,适用于乳腺癌扩散和肺癌扩散。顺铂能与癌细胞DNA结合导致其断裂,对睾丸癌扩散和卵巢癌扩散效果较好。卡培他滨片在体内转化为5-氟尿嘧啶,可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常用于结直肠癌扩散。化疗可能引起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血常规。
2、靶向治疗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特定分子靶点发挥作用。常用药物有吉非替尼片、曲妥珠单抗注射液、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等。吉非替尼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适用于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扩散。曲妥珠单抗靶向HER2受体,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扩散。贝伐珠单抗通过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用于结直肠癌扩散和肺癌扩散。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确定靶点。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常用药物包括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等。帕博利珠单抗阻断PD-1与PD-L1结合,恢复T细胞功能,适用于黑色素瘤扩散和非小细胞肺癌扩散。纳武利尤单抗同样作用于PD-1通路,可用于肝癌扩散和肾癌扩散。伊匹木单抗靶向CTLA-4分子,增强T细胞活化,对黑色素瘤扩散效果显著。免疫治疗可能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4、姑息治疗姑息治疗旨在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常用措施包括疼痛控制、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疼痛控制可使用吗啡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羟考酮缓释片等阿片类药物。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粉剂和肠外营养液补充。心理疏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姑息治疗团队通常由疼痛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组成,可根据患者需求制定个体化方案。
5、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为患者提供尝试新疗法的机会。新型药物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细胞治疗等。抗体药物偶联物如恩美曲妥珠单抗将化疗药物与抗体结合,精准递送药物至癌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结合两个靶点增强抗肿瘤效果。细胞治疗如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改造T细胞特异性识别癌细胞。参与临床试验需符合严格入组标准,可能获得更好疗效但也存在未知风险。
癌症扩散后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豆制品等,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体力状况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家属应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治疗反应和不适症状。疼痛加重或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