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半夜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退热、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感染性因素、环境过热、疫苗接种反应、脱水、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宝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适当减少衣物被褥,保持室温在24-26℃。物理降温适合体温未超过38.5℃的情况。
2、补充水分:
发热会增加水分流失,需少量多次喂温水、母乳或口服补液盐。观察排尿情况,6小时内无排尿需警惕脱水。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哺乳期婴儿可增加哺乳频率。
3、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可考虑使用退热药,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用药需严格遵医嘱,注意药物剂量与间隔时间。不同月龄宝宝适用剂型不同,切忌混用成人退烧药。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
4、观察症状:
记录发热起病时间、最高温度及波动规律。注意是否伴随皮疹、呕吐、抽搐、意识模糊等危险信号。监测呼吸频率,新生儿超过60次/分钟需警惕。观察四肢循环,出现花纹样紫绀应立即就医。
5、及时就医:
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需立即就诊。持续高热超过24小时、退热药无效、出现嗜睡或惊厥时应急诊。就医时携带体温记录、用药情况。疑似脑膜炎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确诊后需住院治疗。
保持居室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发热期间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退热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体温正常3天后再考虑恢复疫苗接种。日常注意手卫生与环境卫生,流感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记录既往发热原因与用药反应,便于医生快速判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