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发热可能由普通感冒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等途径入侵人体。
1、普通感冒病毒鼻病毒等感冒病毒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后,刺激机体释放炎性介质导致体温升高,可表现为低热伴鼻塞流涕,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多饮水休息即可缓解。
2、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通过空气传播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高热畏寒,可能与病毒血症有关,表现为突发39℃以上发热伴肌肉酸痛,可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3、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经粪口途径感染后,在肠道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发热腹泻,可能与病毒侵袭肠黏膜有关,表现为中低热伴水样便,需注意补液及电解质平衡。
4、EB病毒该病毒通过唾液传播感染B淋巴细胞,诱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病毒潜伏感染有关,表现为持续发热伴咽峡炎,需进行血象检查确诊。
病毒性发热期间建议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体温超过38.5℃可物理降温,若持续高热不退或出现意识改变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