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伤口发炎可通过保持伤口清洁、使用抗生素药物、物理治疗、调整饮食、定期复查等方式处理。伤口发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伤口护理不当、术后活动过度、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保持伤口清洁术后伤口发炎时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清洁伤口,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清洁后保持伤口干燥,覆盖无菌敷料。接触伤口前需彻底洗手,防止交叉感染。若敷料被渗液浸透应及时更换,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
2、使用抗生素药物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使用前需进行药敏试验,确保药物有效性。口服抗生素需完整疗程,不可自行停药。局部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菌药物。
3、物理治疗对于浅表性炎症可采用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每日照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距离皮肤30厘米以上。若形成脓肿需由医生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后配合消毒处理。物理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
4、调整饮食术后恢复期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胸肉、鸡蛋等,促进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蔬菜,如猕猴桃、西蓝花,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减少炎症反应。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维持正常代谢。
5、定期复查术后发炎患者需按医嘱定期返院检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检测。若出现发热、红肿扩散、疼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者维持血糖稳定。
术后伤口护理需特别注意保持敷料干燥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睡眠时采取健侧卧位。恢复期间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睡眠。每日观察伤口有无渗液、异味等异常情况,记录体温变化。若发炎症状持续未改善或加重,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体类型。遵医嘱完成全部治疗疗程,不可因症状缓解自行中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