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的疼痛通常位于心前区或胸骨后,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下颌或上腹部。心肌梗塞主要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典型表现为压榨性胸痛伴濒死感,可能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
心肌梗塞的疼痛位置具有特征性。心前区指胸骨左缘至左锁骨中线之间的区域,疼痛常呈持续性压迫感或紧缩感。胸骨后疼痛可能被误认为胃部不适,但疼痛程度更剧烈且与进食无关。放射痛是心肌缺血的特异性表现,左肩臂内侧因与心脏胚胎发育同源而成为常见放射区。下颌部放射痛易被误认为牙科疾病,但心肌梗塞引起的疼痛往往与体力活动相关。上腹部放射痛可能类似急腹症,但缺乏腹膜刺激征有助于鉴别。
心肌梗塞的疼痛机制与心肌缺血相关。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细胞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激肽等致痛物质,刺激心脏交感神经传入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在脊髓层面与体表感觉神经存在交汇,导致大脑误判疼痛来源而产生放射痛。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非典型疼痛位置多见于糖尿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出现疑似心肌梗塞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体位。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肠溶片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但需确认无禁忌症。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可暂时缓解心绞痛,但对已发生心肌梗塞者效果有限。记录疼痛开始时间对后续治疗有重要价值,直接拨打急救电话比自行就医更能缩短血运重建时间窗。急救人员到达前应监测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避免因紧张导致过度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