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性疱疹可能由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口腔黏膜损伤、季节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局部用药、退热镇痛、补液支持、隔离防护等方式治疗。
1、病毒感染咽峡性疱疹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侵入咽部黏膜,导致局部出现簇集性水疱。患者可能出现咽痛、发热、拒食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口腔清洁护理。
2、免疫力低下儿童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发生咽峡性疱疹。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易被激活或外界病毒更易入侵。患者除疱疹外可能伴有乏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建议家长保证患儿充足休息,可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脾氨肽冻干粉等免疫调节剂,并适当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
3、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托幼机构、家庭等集体环境易发生聚集性感染。患者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家长需对患儿进行隔离,对其接触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护理前后严格洗手,健康儿童可预防性使用开喉剑喷雾剂。
4、口腔黏膜损伤口腔黏膜存在破损时更易被病毒感染。机械性损伤如过硬食物刮伤、咬伤,或化学性刺激如过热饮食都可能破坏黏膜屏障。患者常表现为进食疼痛、流涎增多。治疗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疼痛明显时可临时使用利多卡因胶浆局部涂抹,但需防止儿童误吞。
5、季节因素夏秋季是咽峡性疱疹高发期,湿热环境有利于病毒存活和传播。此时可能出现区域性流行,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显著升高。患儿常见突发高热、咽部充血等症状。家长需注意室内通风降温,患儿发热时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并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咽峡性疱疹患儿应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蒸蛋等,避免酸性、辛辣食物刺激溃疡面。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轻柔漱口。恢复期可适量补充乳铁蛋白粉增强免疫力,但需观察是否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患病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所有家庭成员应加强手卫生,患儿症状完全消失后仍需隔离1周。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家长须立即带患儿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