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里有白色的虫子可能是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表现。寄生虫感染通常与饮食卫生习惯不良、接触污染源等因素有关,可能伴随腹痛、肛门瘙痒、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粪便检查,明确寄生虫类型后针对性驱虫治疗。
1、蛔虫感染蛔虫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成虫呈白色线状。感染多因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导致,儿童更易发病。典型症状包括脐周阵发性疼痛、食欲异常、营养不良。临床常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双羟萘酸噻嘧啶颗粒等驱虫药。家长需注意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瓜果蔬菜要彻底清洗。
2、蛲虫感染蛲虫为细小白色线虫,夜间爬至肛周产卵会引起剧烈瘙痒。主要通过手指接触肛门-口途径传播,常见于集体生活的儿童。确诊需用透明胶带粘贴肛周采集虫卵镜检。治疗可选用阿苯达唑混悬液、吡喹酮片、复方甲苯咪唑乳膏等药物。家长需每日更换消毒患儿内衣裤,剪短指甲避免抓挠。
3、绦虫感染绦虫节片呈白色扁平带状,可能随粪便排出。生食或半生食含囊尾蚴的猪肉牛肉是主要感染途径,可导致腹泻、消瘦等症状。吡喹酮片、氯硝柳胺片是常用治疗药物。须彻底煮熟肉类,砧板生熟分开使用,防止交叉污染。
4、鞭虫感染鞭虫虫体前细后粗形似马鞭,轻度感染常无症状。重度感染可引起慢性腹泻、直肠脱垂。双羟萘酸噻嘧啶颗粒、奥苯达唑片等药物有效。改善环境卫生,避免土壤中的虫卵经手口传播是关键预防措施。
5、钩虫感染钩虫幼虫经皮肤侵入人体,成虫吸附肠黏膜吸血导致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黑便、乏力、异食癖等症状。阿苯达唑片联合硫酸亚铁片可驱虫并纠正贫血。田间劳作时应穿胶鞋,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幼虫污染的土壤。
发现粪便有白色虫体后,建议用干净容器采集虫体样本送检。治疗期间所有家庭成员应同步驱虫,对衣物寝具进行高温消毒。日常注意不饮生水,肉类鱼类充分加热,处理食材前后规范洗手。幼儿园等集体机构需定期开展寄生虫筛查,幼儿玩具用品定期暴晒消毒。若驱虫治疗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剧烈腹痛、便血等表现,需立即复诊排除肠梗阻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