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不退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症、肿瘤性疾病、功能性发热等原因引起,体温持续37.3-38℃超过3周需警惕。
1、感染性因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EB病毒感染等慢性感染可能导致长期低热,伴随盗汗、乏力等症状。需完善结核菌素试验、病毒抗体检测,抗结核治疗可选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方案。
2、非感染性炎症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常引起低热,多伴关节痛、皮疹。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缓解症状,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适用于病情控制。
3、肿瘤性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夜间出汗、体重下降是典型特征。需进行骨髓穿刺、PET-CT等检查,化疗方案包含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等药物。
4、功能性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体温调节异常,常见于焦虑人群,体温波动与情绪相关。建议保持规律作息,谷维素、维生素B族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持续低热期间应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规律,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建议选择易消化的粥类、羹汤等食物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