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通常指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时,可诊断为低血压。
低血压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体质虚弱、长期营养不良、过度节食、缺乏运动等生理性原因。部分人群天生血压偏低,但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这种情况通常无须特殊治疗。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血容量减少,引发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突然站立时头晕目眩。缺乏运动会使血管张力下降,血液循环减慢,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病理性原因包括严重感染、过敏反应、内分泌紊乱、心脏疾病等。严重感染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血压急剧下降。过敏反应会引起血管扩张,血容量相对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内分泌疾病会影响血压调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血压降低。低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
建议低血压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食盐摄入量,每日饮水量保持在充足水平。可以适量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瘦肉,以及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菠菜等。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起床时应先坐起片刻再站立。症状明显或频繁发作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生脉饮口服液、盐酸米多君片等药物,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