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疫苗属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主要用于儿童免疫接种。
1、减毒活疫苗: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人工培育的减毒病毒株制成,接种后可刺激肠道产生局部免疫,同时诱导全身免疫反应。该疫苗成本较低且接种方便,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
2、灭活疫苗:
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采用灭活的病毒颗粒制备,安全性更高且不会导致疫苗相关麻痹。需通过肌肉注射接种,通常需要多次接种才能产生足够免疫力,适合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
3、联合疫苗:
部分国家将脊髓灰质炎疫苗与其他儿童疫苗组合成联合疫苗,如百白破-脊髓灰质炎-流感嗜血杆菌五联疫苗。这种联合疫苗可减少接种次数,提高接种覆盖率,但成本相对较高。
4、免疫程序:
我国现行免疫规划要求在婴儿2、3、4月龄各接种1剂次脊髓灰质炎疫苗,4周岁时加强1剂次。首剂推荐使用灭活疫苗,后续剂次可使用减毒活疫苗,以兼顾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5、全球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所有国家将脊髓灰质炎疫苗纳入常规免疫规划。使用策略因地区流行情况而异,无脊灰地区主要使用灭活疫苗,流行地区可能采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强化免疫。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建议观察30分钟有无过敏反应,接种当日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出现局部红肿可冷敷处理。日常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有助于增强疫苗免疫效果。完成全程接种后仍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脊髓灰质炎患者。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通常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接种部位可选择大腿前外侧或上臂三角肌。具体注射部位需根据接种者年龄、肌肉发育情况及操作规范决定。
1、婴幼儿接种:
2岁以下婴幼儿首选大腿前外侧中段肌肉注射。该部位肌肉较厚且远离主要神经血管,可减少局部不良反应风险。婴幼儿上臂三角肌发育尚未完善,注射容量受限,故大腿更安全有效。
2、儿童及成人接种:
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通常选择上臂三角肌注射。该部位肌肉发达便于操作,且疼痛感较轻。特殊情况下如三角肌发育不良或存在局部皮肤病变时,仍可选用大腿前外侧作为替代部位。
3、接种技术要点:
注射时需绷紧局部皮肤,以90度角垂直进针至肌肉层。进针深度需根据皮下脂肪厚度调整,确保疫苗注入肌肉组织而非皮下脂肪层,以保证免疫效果并减少局部硬结发生。
4、特殊人群处理:
凝血功能障碍者接种后需延长按压时间。肌肉萎缩患者应评估注射部位肌肉厚度,必要时采用更细针头或调整注射角度。早产儿应按纠正月龄评估适宜接种部位。
5、接种后护理:
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轻微红肿疼痛,通常2-3天自行缓解。可进行冷敷处理但避免揉搓,观察是否出现持续发热或异常肿胀。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接种疫苗后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有助于免疫反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避免当日泡澡或游泳。接种后1周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证充足睡眠促进抗体产生。出现持续高热或局部化脓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