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善、心理调节和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用药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及胆汁反流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采用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以及铋剂。针对胃黏膜修复可选用瑞巴派特或替普瑞酮,抑酸治疗常用雷贝拉唑。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饮食调整:
采用少食多餐原则,每日5-6餐,单次进食量不超过200毫升。选择小米粥、山药泥等低纤维食物,避免辛辣、过酸或油炸食品。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食材温度保持在40℃左右,过热会刺激受损胃黏膜。
3、生活习惯改善:
戒烟戒酒可减少胃酸分泌异常,保证23点前入睡有助于胃黏膜夜间修复。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睡前3小时禁食。避免紧身衣物压迫腹部,运动选择八段锦等温和项目,忌剧烈跑跳。
4、心理调节:
长期焦虑会通过脑肠轴加重炎症,建议每日进行正念呼吸练习15分钟。参与园艺、绘画等舒缓活动,必要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建立规律作息表,通过睡眠日记监测情绪波动。
5、定期复查:
治疗初期每4周复查胃镜观察糜烂面愈合情况,症状缓解后改为每3个月复查。监测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定期进行碳13呼气试验。出现黑便或体重骤降需立即就诊。
日常可饮用蒲公英根茶辅助消炎,但需避开急性发作期。烹饪使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坚持记录饮食日志,避免诱发食物。冬季注意胃部保暖,使用热水袋时温度不超过50℃。建立运动计划时优先选择太极拳等低强度项目,运动前后2小时避免进食。保持居家环境整洁,定期消毒餐具,实行分餐制预防交叉感染。
慢性糜烂性胃炎常用药物包括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和促胃肠动力药三类,具体选择需结合病因和症状。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铝碳酸镁、莫沙必利等。
1、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胃酸过多导致的胃黏膜损伤。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胃壁细胞质子泵,显著降低胃内酸度,为黏膜修复创造条件。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也可作为备选,但抑酸效果相对较弱。
2、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中和胃酸并吸附胆汁酸。胶体果胶铋能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增强黏膜屏障功能。这类药物特别适合伴有胆汁反流或黏膜出血的患者,需注意服药后可能出现黑便。
3、促胃肠动力药:
莫沙必利通过激活5-HT4受体增强胃窦收缩,改善胃排空功能。多潘立酮作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减少十二指肠胃反流。适用于伴有腹胀、嗳气等动力障碍症状者,但需注意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4、抗生素治疗:
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通常包含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两种抗生素。根除治疗能显著降低复发率,但需严格遵循14天疗程。治疗前应进行药敏试验,避免耐药菌株产生。
5、中成药辅助:
气滞胃痛颗粒具有理气和胃功效,可缓解胃脘胀痛。胃苏颗粒含紫苏梗等成分,能抑制胃酸分泌并保护胃黏膜。中成药需辨证使用,脾胃虚寒者适用温中健脾类,肝胃郁热者宜选清热和胃类。
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及高脂饮食。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每餐控制在七分饱。烹饪以蒸煮炖为主,减少油炸烧烤。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等健脾食材,避免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加重病情,必要时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缓解压力。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复查胃镜,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