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善、心理调节和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用药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及胆汁反流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采用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以及铋剂。针对胃黏膜修复可选用瑞巴派特或替普瑞酮,抑酸治疗常用雷贝拉唑。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饮食调整:
采用少食多餐原则,每日5-6餐,单次进食量不超过200毫升。选择小米粥、山药泥等低纤维食物,避免辛辣、过酸或油炸食品。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食材温度保持在40℃左右,过热会刺激受损胃黏膜。
3、生活习惯改善:
戒烟戒酒可减少胃酸分泌异常,保证23点前入睡有助于胃黏膜夜间修复。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睡前3小时禁食。避免紧身衣物压迫腹部,运动选择八段锦等温和项目,忌剧烈跑跳。
4、心理调节:
长期焦虑会通过脑肠轴加重炎症,建议每日进行正念呼吸练习15分钟。参与园艺、绘画等舒缓活动,必要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建立规律作息表,通过睡眠日记监测情绪波动。
5、定期复查:
治疗初期每4周复查胃镜观察糜烂面愈合情况,症状缓解后改为每3个月复查。监测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定期进行碳13呼气试验。出现黑便或体重骤降需立即就诊。
日常可饮用蒲公英根茶辅助消炎,但需避开急性发作期。烹饪使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坚持记录饮食日志,避免诱发食物。冬季注意胃部保暖,使用热水袋时温度不超过50℃。建立运动计划时优先选择太极拳等低强度项目,运动前后2小时避免进食。保持居家环境整洁,定期消毒餐具,实行分餐制预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