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肌肉疼痛可能由过度劳累、病毒感染、纤维肌痛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过度劳累:
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会导致乳酸堆积,引发肌肉酸痛。这种疼痛通常在休息48小时后缓解,热敷和轻度拉伸可促进恢复。建议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
2、病毒感染:
流感、登革热等病毒感染常伴随全身肌肉酸痛,可能与炎症因子释放有关。这类疼痛多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随着感染控制会逐渐消退。病毒感染引起的肌痛通常需要对症治疗,同时保证充足休息。
3、纤维肌痛综合征:
这是一种慢性广泛性疼痛疾病,特征是对称性肌肉压痛和疲劳。发病机制涉及中枢敏化,可能与睡眠障碍、压力等因素相关。治疗需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适度运动。
4、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影响肌肉正常收缩,导致酸痛或痉挛。常见于腹泻、呕吐或利尿剂使用后。纠正电解质紊乱需要根据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电解质,同时处理原发疾病。
5、药物副作用:
他汀类降脂药、某些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引起肌炎或肌肉疼痛。这种药物相关性肌痛通常在停药后改善,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用药期间出现不明原因肌痛应及时就医评估。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镁、钾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有助于维持肌肉功能。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前后做好拉伸。若肌肉疼痛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发热、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风湿免疫性疾病等潜在病因。慢性疼痛患者可尝试温水浴、按摩等放松方式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