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面长东西可能与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耵聍栓塞、外耳道乳头状瘤、中耳胆脂瘤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1、外耳道炎外耳道炎通常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耳道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治疗需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掏耳刺激,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若伴随明显肿胀,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等激素类滴耳液缓解炎症。
2、外耳道疖肿外耳道疖肿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毛囊炎症,特征为局限性红肿硬结伴剧烈跳痛。早期可热敷促进化脓,成熟后需由医生切开引流。严禁自行挤压,以免感染扩散。可配合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外涂莫匹罗星软膏辅助治疗。
3、耵聍栓塞耵聍腺分泌过多或清理不当可能导致耵聍堆积成硬块,引发耳闷、耳鸣或听力下降。较小耵聍可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冲洗清除,坚硬栓塞需由耳科医生用耵聍钩或吸引器取出。日常避免频繁掏耳刺激耵聍分泌。
4、外耳道乳头状瘤外耳道乳头状瘤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良性肿物,表现为耳道内单发或多发菜花样新生物。确诊需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必要时联合电灼或激光处理基底部以防复发。术后需定期复查监测。
5、中耳胆脂瘤中耳胆脂瘤是角化上皮堆积形成的侵蚀性病变,可能破坏听小骨导致传导性耳聋。典型症状包括长期耳漏、听力下降和耳痛。需通过CT明确范围,手术清除病灶并重建听力结构为根本治疗方法,术后需长期随访防止复发。
日常应注意避免用尖锐物品掏耳,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进水。若耳道出现持续疼痛、流脓、听力减退或肿块增长迅速,须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有助于黏膜修复。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病原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