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晚上睡觉翻来覆去可通过保持环境舒适、物理降温、局部护理、调整饮食、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可能伴随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1、保持环境舒适患儿卧室温度建议维持在22-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0%-60%,避免过热或干燥加重不适。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夜间可使用小夜灯替代强光照明,降低环境刺激。家长需定时开窗通风,但避免冷风直吹患儿。
2、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每次持续5-10分钟。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置于额头,单次使用不超过20分钟。发热期间每2小时测量体温,记录变化趋势。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寒战、抽搐等异常表现。
3、局部护理口腔疱疹可用生理盐水棉签轻柔清洁,每日3-4次。手足皮疹未破溃时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已破溃处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伤,夜间可佩戴纯棉手套。疱疹结痂后让其自然脱落,不可强行撕揭。
4、调整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少量多次喂食,每次量不超过平日一半。可适量饮用常温椰子水或稀释果汁补充电解质。患病期间暂停添加新辅食,原有辅食需加工至完全软烂。
5、遵医嘱用药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口腔疼痛可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合并细菌感染时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利巴韦林气雾剂适用于重症病例抗病毒治疗。所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患儿睡眠期间家长需定时检查体温和皮疹情况,发现呼吸急促、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异常及时就医。恢复期保持每日温水擦浴,更换消毒的寝具和玩具。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状态,2周内避免剧烈活动。痊愈后仍要观察1个月,注意有无脱甲等后期症状出现。日常培养洗手习惯,患病期间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