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正常体温通常为36-37摄氏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手足口病患儿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摄氏度。发热通常持续2-3天,少数患儿可能持续5-7天。发热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同时需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及有无其他并发症表现。
若患儿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或发热超过3天,可能提示病情较重或存在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此时需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检查,必要时进行住院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儿,即使体温未达高热标准,出现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时也需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患儿发热期间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减少衣物避免捂热。鼓励少量多次饮水,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皮疹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患儿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密切接触者需观察10天。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手卫生,避免接触患儿分泌物,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