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疫苗接种后出现发热症状,通常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适当休息等方式缓解。发热可能与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不退,建议及时就医。
手足口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接种后部分儿童可能出现短暂发热,属于常见不良反应。发热通常在接种后1-2天内出现,持续时间较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此时可采用温水擦拭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或口服补液盐,保持充足休息,减少剧烈活动。若发热伴随精神萎靡、持续哭闹、皮疹加重等症状,需警惕其他感染可能。
少数情况下,发热可能由继发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且物理降温无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物。禁止自行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以免诱发瑞氏综合征。发热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及有无呕吐、抽搐等异常表现。疫苗接种后48小时内避免洗澡,防止受凉加重症状。
家长需保持室内通风,为患儿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米汤、藕粉、苹果泥等。若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或出现拒食、嗜睡、肢体抖动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儿科或感染科就诊。日常注意手卫生,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