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发烧可能与伤口感染、炎症反应、血栓形成、脂肪栓塞、药物热等因素有关。骨折后出现发热症状需警惕感染风险,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1、伤口感染开放性骨折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伴脓性分泌物,体温可超过38.5摄氏度。需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使用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清创处理。
2、炎症反应骨折后组织损伤会释放大量炎症介质,这种无菌性炎症反应通常引起37.5-38摄氏度的低热。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可给予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
3、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可能出现38摄氏度左右的发热。伴有患肢肿胀、压痛,D-二聚体检测阳性。需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必要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4、脂肪栓塞长骨骨折后骨髓脂肪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呼吸困难、意识障碍伴39摄氏度以上高热。胸部CT可见暴风雪样改变,需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并维持血氧浓度。
5、药物热使用镇痛药或抗生素后出现的超敏反应,体温呈弛张热型但一般状况良好。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必要时可换用对乙酰氨基酚等替代药物。
骨折患者出现发热时应加强体温监测,每日测量4-6次并记录热型。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卧床期间需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蛋,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若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寒战、意识改变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影像学等全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