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可以检查出癌症,但需要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专项检查综合分析。癌症筛查主要有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等指标。单纯依靠常规抽血检查无法确诊癌症。
常规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可能发现异常指标,例如白细胞异常增高、血小板减少或肝功能异常,这些结果可能提示潜在肿瘤风险,但缺乏特异性。炎症、感染或其他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变化。部分癌症患者早期血液检查结果甚至完全正常。
肿瘤标志物检测对特定癌症筛查更具参考价值。甲胎蛋白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肝癌风险,癌胚抗原异常与消化道肿瘤相关,糖类抗原125常用于卵巢癌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但肿瘤标志物存在假阳性可能,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某些非肿瘤性疾病如肝硬化、盆腔炎也可能导致标志物升高。
液体活检等新型血液检测技术能通过分析循环肿瘤DNA提高早期癌症检出率,但目前主要应用于癌症复发监测和靶向治疗指导。多组学联合检测策略正在研究中,未来可能提升血液癌症筛查的准确性。现有技术条件下,病理组织检查仍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针对性肿瘤标志物筛查,高风险人群应缩短筛查间隔。长期吸烟者需关注细胞角蛋白19片段,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检测甲胎蛋白。发现异常指标时需完善增强CT、胃肠镜等检查,避免仅凭血液检查结果过度恐慌或延误诊治。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