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护理、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病毒性中耳炎可使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急性疼痛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解症状。使用滴耳液前需清洁外耳道,避免药物接触眼睛。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孕妇禁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2、手术治疗鼓膜穿刺术适用于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的分泌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可修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导致的鼓膜穿孔。乳突根治术用于治疗合并胆脂瘤的复杂病例。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手术前后需配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3、物理治疗咽鼓管吹张术能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适用于航空性中耳炎。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急性期疼痛。超短波治疗有助于炎症吸收,但鼓膜穿孔者禁用。物理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每周2-3次为宜。治疗期间出现眩晕应立即停止。
4、生活护理保持鼻腔通畅,正确擤鼻应单侧交替进行。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避免污水入耳。戒烟可减少咽鼓管黏膜刺激。高空飞行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婴幼儿喂奶时应保持半竖立姿势,防止乳汁反流。
5、中医调理肝胆湿热型可用龙胆泻肝汤,含龙胆草、黄芩等成分。风热犯耳型适用银翘散加减。外治法可用黄连滴耳液局部消炎。耳穴贴压选取内耳、神门等穴位。艾灸翳风穴可改善局部循环。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
中耳炎患者应保持充足睡眠,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蓝花等,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气候变化时注意耳部保暖。擤鼻时勿过度用力,感冒期间可每日进行数次吞咽动作帮助咽鼓管开放。儿童患者应定期复查听力,出现耳痛加剧、高热不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