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出血可能由着床出血、先兆流产、宫颈病变、胎盘异常、宫外孕等原因引起。建议孕妇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后遵医嘱治疗。
1、着床出血受精卵着床时可能引起轻微出血,多发生在受孕后10-14天。出血量少且颜色较浅,持续时间短,通常无须特殊处理。此时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观察出血情况是否自行缓解。
2、先兆流产妊娠12周前出现阴道流血伴下腹坠痛,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或黄体功能不足有关。通常表现为少量暗红色出血,可能持续数日。需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保胎治疗。
3、宫颈病变宫颈息肉、宫颈糜烂等病变在孕期因充血更易出血。出血多为鲜红色,常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发生。孕期通常采取保守观察,必要时行宫颈息肉摘除术,禁用宫颈电灼等有创治疗。
4、胎盘异常胎盘前置或胎盘早剥可能导致妊娠中晚期无痛性出血。前置胎盘出血呈鲜红色且反复发生,胎盘早剥多伴剧烈腹痛。需立即住院治疗,必要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禁用阴道检查。
5、宫外孕输卵管妊娠破裂时会出现突发性下腹剧痛伴阴道流血,可能引起失血性休克。典型表现为停经后不规则出血伴肛门坠胀感,需紧急手术切除患侧输卵管,同时配合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
孕期出血期间应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勤换内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避免提重物、长时间站立及性生活,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出现出血量增多、腹痛加剧等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