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的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脱水等。胃肠炎通常由病毒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免疫力低下、消化系统疾病等因素引起。
1、恶心呕吐胃肠炎早期常见胃部不适感,可能伴随反复干呕或呕吐胃内容物。病毒性胃肠炎呕吐物多为胃液和未消化食物,细菌性感染可能含有黄绿色胆汁。婴幼儿呕吐时家长需注意防止误吸,可暂时禁食2-4小时后再尝试少量饮水。
2、腹痛腹泻腹部绞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腹泻每日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汤状,细菌性感染可能带有黏液血丝。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粪便具有酸臭味,诺如病毒感染可能呈现米泔水样便。
3、发热乏力中低度发热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体温多在38℃左右。全身肌肉酸痛与电解质紊乱有关,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或异常烦躁。严重脱水时可能出现嗜睡或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
4、食欲减退胃黏膜充血水肿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患者常出现厌食拒食现象。婴幼儿可能拒绝哺乳或奶瓶,成人对油腻食物产生明显抵触。症状缓解后可先从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开始逐步恢复进食。
5、脱水频繁呕吐腹泻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重度脱水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冰凉等循环衰竭表现。口服补液盐溶液是预防脱水的有效手段,每次腹泻后补充50-100毫升液体。
胃肠炎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溶液。婴幼儿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尿量变化,老年人应注意预防电解质紊乱。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障碍等症状,或腹泻超过3天未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