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感染因素、过敏原接触、鼻腔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一、遗传因素部分鼻炎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导致鼻黏膜免疫应答异常有关。这类患者往往自幼出现反复鼻塞、流涕症状,亲属中常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日常需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
二、环境刺激长期暴露于粉尘、烟雾、冷空气或化学气体等刺激性物质会损伤鼻黏膜屏障功能。这类患者常见鼻部灼热感、干燥性结痂,建筑工人、化工厂职工等职业人群高发。建议工作时佩戴防护口罩,居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鼻腔可涂抹医用凡士林保护黏膜。
三、感染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鼻炎若未规范治疗,可能转为慢性炎症。患者除鼻塞流涕外,常伴头痛、嗅觉减退,鼻分泌物可能呈黄绿色。临床常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冲洗,配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药物控制症状。
四、过敏原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会触发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导致鼻黏膜水肿、清水样分泌物增多。这类患者发作具有季节性特征,眼部瘙痒、阵发性喷嚏较明显。除避免接触过敏原外,可选用孟鲁司特钠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严重者需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
五、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解剖问题会造成鼻腔通气功能障碍,继发黏膜炎症。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单侧鼻塞,可能伴有睡眠打鼾。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时,需通过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手术方式改善通气。
鼻炎患者日常应保持室内湿度在百分之四十到六十,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1到2次。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冬季外出可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刺激,过敏体质者需定期清洗床上用品。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血性分泌物、面部疼痛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