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的三大并发症主要有出血、过敏反应和再灌注损伤。溶栓治疗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可能伴随一定风险。
1、出血溶栓药物通过激活纤溶系统溶解血栓,可能同时导致全身性出血倾向。常见表现包括皮肤黏膜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高龄、高血压、近期手术史等因素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常用氨甲环酸、维生素K等药物辅助止血,必要时需输注血浆或血小板。
2、过敏反应链激酶等生物源性溶栓药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发热、寒战甚至过敏性休克。用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部分患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基因工程药物过敏概率相对较低。
3、再灌注损伤血栓溶解后血流突然恢复可能导致心肌或脑组织再灌注损伤,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或脑水肿。机制与氧自由基爆发、钙超载等有关。临床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必要时使用尼莫地平、依达拉奉等保护剂。
接受溶栓治疗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磕碰和剧烈活动。饮食选择易消化软食,减少粗硬食物摄入以防消化道黏膜损伤。治疗前后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出现头痛、呕血、黑便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溶栓后24小时内避免侵入性操作,穿刺部位需延长压迫时间。患者及家属应了解并发症的早期表现,配合医护人员做好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