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主要由NPHS1基因突变、NPHS2基因突变、WT1基因异常、LAMB2基因缺陷等原因引起,属于遗传性肾小球基底膜发育异常疾病。
1、NPHS1基因突变编码肾小球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的基因缺陷导致滤过屏障破坏,表现为出生后1周内严重蛋白尿,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症状。
2、NPHS2基因突变podocin蛋白合成异常引发足细胞损伤,多在3月龄前发病,伴随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肿,可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延缓肾功能恶化。
3、WT1基因异常该基因变异常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畸形,除肾病表现外可能出现隐睾或两性畸形,需肾活检确诊后实施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
4、LAMB2基因缺陷层粘连蛋白β2链缺失导致Pierson综合征,典型特征为眼部异常伴先天性肾病,需终身肾脏替代治疗或肾移植。
确诊后应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母乳喂养婴儿需补充α-酮酸制剂维持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