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下壁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通常由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闭塞引起。主要症状包括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恶心呕吐、出汗等,可能伴随低血压或心律失常。治疗需立即就医,采取再灌注治疗、药物控制和心脏康复等措施。
1、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是心脏下壁心肌梗死的核心救治手段,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急诊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血流,适用于发病12小时内患者。静脉溶栓常用阿替普酶注射液或注射用尿激酶,需在发病3小时内使用。延迟再灌注可能导致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2、药物控制急性期需联合使用抗血小板、抗凝和镇痛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替格瑞洛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扩展,盐酸吗啡注射液缓解剧烈胸痛。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需监测心率血压变化。
3、并发症管理心脏下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需临时起搏器植入,心源性休克使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维持血压。密切监测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发现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
4、心脏康复病情稳定后应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初期进行床边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步行训练。出院前完成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肺功能,指导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强度。康复期间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并保持情绪稳定。
5、长期用药二级预防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调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叔丁胺片。定期复查血脂、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调整药物剂量。出现心绞痛发作或活动耐力下降需及时复诊。
心脏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量进食深海鱼类和坚果补充ω-3脂肪酸,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根据心肺功能评估结果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监测晨起静息心率,体重每周增加超过2公斤需警惕心力衰竭。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按医嘱定期心血管专科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