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出血的危险期通常为受伤后24-72小时,部分患者可能延长至1周。危险期持续时间主要受出血量、出血部位、年龄、基础疾病、救治时机等因素影响。
外伤性颅内出血的危险期主要取决于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程度和继发性脑损伤进展速度。急性硬膜外血肿在6-12小时内可能出现脑疝,硬膜下血肿多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脑内血肿常在72小时内持续扩大。老年人因脑萎缩代偿空间较大,危险期可能相对延长,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血肿扩大的风险显著增加。
部分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在伤后3-7天才显现症状,尤其常见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这类患者即使初期CT检查未发现明显出血,仍需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儿童患者因颅缝未完全闭合,可能表现为进行性头围增大而非典型颅内高压症状,危险期评估需结合临床表现动态调整。
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危险期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保持血压稳定。建议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发现意识水平下降、瞳孔不等大或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疝征兆时需立即复查头颅CT。恢复期应注意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循序渐进进行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康复训练,定期神经外科随访评估血肿吸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