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黄疸可通过药物治疗、光疗、病因治疗、饮食调整、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黄疸通常由肝胆疾病、溶血性疾病、药物反应、胆管梗阻、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黄疸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片、腺苷蛋氨酸肠溶片、茵栀黄口服液等药物改善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性黄疸可能与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因素有关,常伴随皮肤瘙痒、陶土色粪便等症状。药物性黄疸需立即停用致病药物,必要时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保肝治疗。
2、光疗新生儿黄疸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促进胆红素分解。成人溶血性黄疸在急性发作期也可辅助光疗,但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控制溶血。光疗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并保护眼睛,避免出现脱水或视网膜损伤。
3、病因治疗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需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等抗病毒药物。胆总管结石导致的梗阻性黄疸可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合并感染时需加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自身免疫性肝病需长期服用硫唑嘌呤片调节免疫功能。
4、饮食调整黄疸患者应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蒸南瓜,避免油炸食品加重肝脏负担。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猪肝,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每日饮水保持1500-2000毫升,促进胆红素排泄。
5、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等恶性肿瘤引起的黄疸需行胆肠吻合术或支架植入解除梗阻。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可能需肝移植手术,术前需使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术后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预防感染和胆瘘等并发症。
黄疸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保持规律作息,每周进行3-5次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项目,观察巩膜黄染程度变化。如出现意识模糊、呕血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日常饮食可适量增加燕麦、木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胆汁酸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