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常见贫血类型,主要原因是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补充铁剂及治疗原发疾病。
1、铁摄入不足
饮食中铁元素含量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长期偏食、素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红肉、动物肝脏、豆类、深绿色蔬菜等。建议每日摄入足够的铁元素,尤其是孕妇、儿童和月经期女性更需注意。
2、铁吸收障碍
某些疾病或生活习惯会影响铁的吸收。例如,胃酸分泌不足、胃肠道手术、长期服用抗酸药物或饮茶过多都会抑制铁的吸收。改善方法包括避免空腹饮茶、减少抗酸药物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女性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痔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都可能导致铁丢失。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如使用止血药物、调整药物剂量或进行手术治疗。
4、生理需求增加
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快速生长发育的儿童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未及时补充,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建议这些人群定期检查血红蛋白水平,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或调整饮食。
5、遗传或病理因素
少数情况下,缺铁性贫血可能与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或慢性疾病(如肾病、肿瘤)有关。这类情况需通过专业检查确诊,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需结合病因,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是基础措施,严重者需就医治疗原发疾病。定期检查血红蛋白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预防和改善贫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