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卒中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垂体区域出血、梗死或水肿,常见检查方式有头颅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典型影像特征包括垂体增大伴高密度出血灶、T1WI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等。
1、CT表现急性期头颅CT可见蝶鞍区高密度影,提示出血成分,垂体体积增大可能压迫视交叉或海绵窦。亚急性期出血灶密度逐渐降低,部分病例可见液平面。CT对钙化灶显示敏感,但软组织分辨率低于MRI。
2、MRI平扫T1加权像显示垂体窝内局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提示亚急性期出血;T2加权像信号变化复杂,急性期呈低信号,随血红蛋白降解逐渐变为高信号。垂体柄偏移、鞍膈膨隆等继发征象有助于判断病变范围。
3、MRI增强增强扫描可见病变周边环形强化,中央坏死区无强化。动态增强能清晰显示垂体柄及正常垂体组织的受压移位,有助于鉴别肿瘤卒中与单纯垂体出血。部分病例可见海绵窦受累的硬膜强化征。
4、血管成像CTA或MRA可评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否受侵,排除动脉瘤等血管病变。垂体上动脉供血区灌注异常在灌注加权成像中表现为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判断缺血性梗死有提示意义。
5、鉴别征象需与颅咽管瘤、Rathke裂囊肿出血鉴别。垂体瘤卒中常保留鞍底骨质,而颅咽管瘤多伴钙化;Rathke囊肿出血通常体积较小,增强扫描无实性成分强化。弥散加权成像中ADC值变化有助于区分梗死与肿瘤成分。
垂体瘤卒中患者需卧床休息并避免用力动作,急性期建议头高位卧床。饮食宜选择低盐、高蛋白流质食物以减少颅内压波动,禁止摄入含咖啡因饮料。若出现视力急剧下降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影像随访建议间隔2-3个月评估出血吸收情况,恢复期可配合内分泌科进行激素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