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7.3-38摄氏度之间。低烧可能是由感染、免疫反应或环境因素等引起,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状态,必要时及时就医。
小儿体温受多种因素影响,测量时需注意环境温度与活动状态。腋温测量需保持5分钟以上,耳温枪需对准鼓膜方向。低烧期间孩子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精神稍差,但通常不影响日常活动。若伴随咳嗽、腹泻或皮疹等症状,需警惕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或幼儿急疹等疾病。物理降温可选择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衣物应选择透气棉质材料,室内保持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
持续低烧超过3天或体温波动超过1摄氏度时,可能提示存在细菌感染、尿路感染或结核等疾病。新生儿及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低烧需立即就医,因免疫系统未完善可能导致病情快速进展。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患儿出现低烧时,家长更应提高警惕。退热药物不推荐用于单纯低烧,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仅建议在38.5摄氏度以上使用。记录体温变化曲线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建议家长每4小时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
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调节体温,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面条为主,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胃肠负担。观察孩子排尿次数及颜色,尿量减少或颜色加深需警惕脱水。低烧期间应暂停剧烈运动,但无须严格卧床。若孩子出现嗜睡、呼吸急促或皮肤瘀斑等异常表现,须立即急诊处理。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性发热的有效措施,家长需确保按免疫规划完成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