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中耳炎可能由感冒继发感染、腺样体肥大、喂养姿势不当、过敏反应、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等症状,可通过抗生素滴耳液、口服药物等方式治疗。
1、感冒继发感染儿童感冒时鼻咽部分泌物增多,可能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患儿可能出现发热、耳部跳痛症状。治疗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抗感染。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
2、腺样体肥大肥大的腺样体会阻塞咽鼓管开口,导致中耳通气功能障碍。这类患儿常有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等表现。急性期需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水肿,慢性反复发作者可能需要腺样体切除术。家长应督促孩子保持鼻腔清洁。
3、喂养姿势不当婴幼儿平躺喝奶易使乳汁经咽鼓管反流至中耳。建议采取45度角半卧位喂养,喂奶后竖抱拍嗝。已发生中耳炎时可使用苯酚甘油滴耳液缓解疼痛,配合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镇痛。家长需注意奶瓶喂养角度及流速控制。
4、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儿因黏膜水肿易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特征表现为耳闷、耳鸣但疼痛不明显。需联合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和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排液。家长应避免让孩子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
5、病原体感染游泳呛水或不当挖耳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直接入侵。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会出现耳流脓、剧烈耳痛,需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头孢丙烯干混悬剂治疗。家长应教会孩子正确擤鼻方法,避免双鼻孔同时用力。
预防儿童中耳炎需注意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及时清理分泌物;避免二手烟暴露;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纠正不良喂养习惯。急性期应保证休息,饮食宜清淡,避免用力擤鼻。若出现持续高热、耳流脓或精神萎靡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耳内镜检查和中耳分泌物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