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失眠可能会增加脑萎缩的风险。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神经元功能减退,并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失眠持续超过三个月时,脑脊液清除代谢废物的效率下降,β-淀粉样蛋白等有害物质易在脑内沉积。这些物质可引发神经炎症反应,加速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的体积缩小。动物实验显示睡眠剥夺的小鼠大脑皮层厚度减少,人类影像学研究也发现失眠患者脑灰质密度降低。这种结构性改变可能影响记忆巩固和情绪调节功能。
部分人群因基因变异对睡眠剥夺更敏感,如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者。这类人群若长期失眠,脑萎缩进展速度可能超过普通人群。某些继发性失眠伴随的慢性缺氧状态,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加重脑微血管损伤。但短期偶尔失眠通常不会造成不可逆损害。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降低风险,建议每日固定就寝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卧室环境应保持黑暗安静,温度控制在20-23摄氏度。适量食用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但避免睡前大量进食。若失眠症状持续存在,需到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排除器质性疾病。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慢性失眠效果显著,必要时可遵医嘱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片等镇静催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