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的发病过程主要包括致敏期、反应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外界物质后引发的炎症反应,可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两种类型。
1. 致敏期致敏期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特有阶段。当皮肤首次接触致敏物质如镍、染发剂或橡胶添加剂时,这些物质作为半抗原与皮肤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被朗格汉斯细胞摄取并递呈给T淋巴细胞,引发免疫应答。此阶段通常无临床症状,但机体已产生特异性记忆T细胞,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则无此阶段,可直接进入反应期。
2. 反应期反应期表现为皮肤炎症反应。再次接触相同致敏物后,记忆T细胞活化并释放细胞因子,导致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临床可见接触部位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或灼痛。强酸强碱等刺激物引起的急性反应可在数小时内出现皮肤灼伤样改变。慢性反复接触弱刺激物则表现为皮肤干燥、皲裂和苔藓样变。
3. 恢复期去除致敏物或刺激物后进入恢复期。急性炎症逐渐消退,水疱干涸结痂,表皮通过基底层细胞增殖修复。轻度损伤1-2周可痊愈,重度损伤可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慢性皮炎需数月恢复,期间应避免再次接触致病物质。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持续性皮炎或复发,与持续暴露或交叉过敏有关。
4. 影响因素发病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缺陷者更易发病,如特应性皮炎患者。接触物质的浓度、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决定反应强度。手部、面部等皮肤较薄部位反应更明显。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可加速致敏物渗透。个体遗传背景如HLA类型影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概率。
5. 特殊类型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是特殊发病形式,通过口服、注射或吸入致敏物后,致敏T细胞经血液到达皮肤引发反应。光毒性接触性皮炎需紫外线参与激活致敏物。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具有特定职业暴露史,如医护人员对乳胶过敏。这些特殊类型的发病过程具有各自特征性表现。
接触性皮炎患者应避免搔抓患处,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恢复期可使用无刺激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如含神经酰胺的乳膏。日常记录可疑接触物,必要时进行斑贴试验明确致敏原。职业暴露者需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或使用防护霜。若皮损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