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和抑郁症不一定是终身病,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少数可能因个体差异或治疗不及时转为慢性病程。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识别症状并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症状缓解概率较高。药物治疗联合心理干预是核心方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能调节神经递质平衡,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建立适应性思维模式。持续治疗6-12个月后,部分患者可逐渐减药并维持稳定状态。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规律运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压力管理技巧的掌握,都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存在特定情况时疾病可能长期反复。遗传易感性强的个体、共病其他精神障碍者或未规范用药的患者,症状可能周期性发作。创伤性事件持续刺激、慢性躯体疾病共病等因素也会影响康复进程。此类患者需要更长疗程的药物维持治疗,部分需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干预。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倾向较高者,可能需要终身进行心理调适训练。
建议患者定期精神科复诊评估病情变化,治疗期间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培养正念冥想、艺术表达等情绪调节方法,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家属应学习非批判性沟通技巧,为患者提供稳定的康复环境。若出现睡眠节律紊乱、躯体不适感加重等复发征兆,须及时就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