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低血压可能导致器官供血不足、晕厥、认知功能下降等问题。低血压通常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内分泌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盐分摄入、适度运动等方式改善,严重时需就医治疗。
长期血压低于正常范围时,心脏向全身泵血的能力减弱,重要器官可能出现慢性缺血。脑部供血不足会引发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短暂意识丧失,心肌长期缺血可能诱发心绞痛。部分患者会出现疲劳乏力、视物模糊、手脚冰凉等外周循环不良表现,在体位变化时症状加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还可能伴随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部分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会导致持续性低血压,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基础代谢率下降、皮肤色素沉着等特征性表现。严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引起的低血压常合并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或帕金森病治疗药物也可能导致药源性低血压,需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建议长期低血压患者每日监测血压变化,避免突然起身或长时间站立。饮食中可适量增加含钠食物如海带、紫菜,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适度进行游泳、快走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张力。若出现反复晕厥或伴随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建议睡眠时抬高床头,起床前先活动四肢。